做好街道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 提升服务群众精细化水平
2019年,省委组织部制发《城市领域基层党建工作“领航”计划实施方案》,计划通过3年左右时间努力,推广一批重要经验,形成一批党建工作品牌,做到每个领域都有模板、有样本,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学有榜样、赶有目标。按照工作要求能落实、主要做法有特色、措施经验可推广的标准,确定了省级示范库入选对象,在安徽先锋系列平台持续推出,供各地各单位学习借鉴。
芜湖市弋江区澛港街道位于弋江区中心腹地,辖区高校、商圈、企业众多,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项目落地于此。面对服务对象逐年激增、服务需求日趋多元、服务力量相对有限的挑战,街道党工委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,探索形成“四式并举、全科服务”的改革路径,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高。
功能优化,实现“一站式”服务
打造区域性为民服务中心,构建“15分钟政务服务圈”
针对街道、社区为民服务中心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群众“多头跑”的问题,按照“15分钟政务服务圈”思路,结合网格划分、人口规模等情况,将辖区划分为3个为民服务基本单元,分别建立1个街道为民服务分中心,将基层为民服务事项全部整合由分中心办理。针对原有运行模式下各窗口忙闲不一等问题,全面取消街道、社区按对口部门、业务划分设立的办事窗口,统一设置综合服务窗口,实行前台全科受理、后台分类办理、统一窗口出件。每个分中心配备5名左右的全科社工,其中3人负责全科受理、2人负责分类办理。建立首问负责、一次告知、服务承诺、办结回复等4项工作制度,实现“进一扇门、办全套事”,群众满意度有效提升。去年9月完成功能整合以来,已受理接待各类咨询服务逾2.7万人次,代办事项9700余件,回访满意率超过93%。
有机联动,做实“网格式”服务
将街道原有的11个“大网格”调整为57个“小网格”,每个社区按照面积、人口、商圈等分布情况划分4—10个基础网格。抓住街道、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功能整合契机,精简21名街道、社区窗口工作人员下沉网格,实现每个“小网格”至少配备2名社区工作者,履行信息采集、矛盾调处、骨干发掘、活动组织等职责。网格依托“党建微创投”项目开展自治服务,下沉网格的全科社工负责整合资源,小区党支部书记负责统筹协调,楼栋长、楼道党员、物管员等负责具体实施。去年以来开展“儒林议事亭、拉近党群心”空间打造、“红心暖雏鸟”困境儿童帮扶等15个项目,有效提升辖区居民获得感。
▲澛港街道下沉网格社工组织辖区儿童参与议事亭周边环境美化
精细管理,实行“清单式”服务
针对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初期“两中心”定位不明、前后台关系不顺的问题,梳理街道为民服务分中心“一站式”办理事项35项,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办理事项17项,“两中心”共同办理事项5项。编制《澛港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办事指南》《澛港街道社区网格工作手册》,围绕“一岗多能、全科全能”目标,分4批对全街社工力量进行“全覆盖”式集中轮训。通过成立社区治理学院、做实“师带徒”机制等方式,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素质。建立按季度更新的社区网格服务清单,将社区中的人、房、物、情、企、组织等各类信息入图呈现,让“全科社工”服务有依据、工作有章法。
▲澛港街道社区治理学院“全科社工”培训小组讨论
资源整合,加强“融合式”服务
在对街道社区为民服务中心进行整合的基础上,对垂直部门服务事项进行整合,推进属地公安派出所、市场监督管理所安排工作人员、自助办证机等入驻街道为民服务分中心,开展户籍、身份证、工商营业执照等事项办理。推动在辖区各小区建立公管账户,对地面停车、小区广告、公共空间等的收益实现整合,采取社区党组织监督、业委会主管的方式进行管理。去年以来累计收益逾75万元,用于增设小区监控112个、小区绿化补种补栽逾2000平方米。发挥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平台功能,开展“美好社区”提案大赛,广泛发动由辖区居民主动发起服务事项提案并通过公平竞争认领“微服务”项目,凝聚和培育一批居住在辖区的党员、群众成为社区骨干力量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的三个提案周期共实施项目62个,“啄木鸟巡逻队”“阅读伴我成长少儿读书会”“幸福来敲门邻里互助团”等一批服务项目广受欢迎、常态开展。
▲“美好社区”提案项目——“啄木鸟巡逻队”在小区内开展疫情防控政策宣传